诗词乃中华国粹,诗盛行于唐代,词发展于宋朝,故有唐诗宋词之谓。《诗经》是中国第一部古诗集,她集风、雅、颂之大成。
对于诗词,我系门外汉,但喜欢欣赏、心向往之,人们都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诌。可我怎么也诌不上,这是因为不懂写诗的窍门,对仗、平仄、韵脚均缺乏研究,望而生畏。
最近,诵读了《单人耘诗词选读》一书,豁然开朗、受益匪浅,对古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茶余饭后手捧诗词选读,一卷在手,悠忽一下,自己也变得高雅深沉起来。与同事交谈,张口闭口全是《选读》上的诗词,《选读》成了我的“启蒙读物”之一。
连续几月,夜深人静,我挑灯夜读,一遍又一遍,每读一遍,就有新的收获。
单老,勿用吾辈多说,已是当代名家,吾系无名鼠辈,无权对老先生诗词评头论足,只是把读后感想记录下来,写在下面:
单老,他为人低调,作品高雅。他淡泊名利,不求闻达。他不喜欢炒作、起哄,但对艺术质量求精,一丝不苟。所以能达到这些成就:
一、《中华书局》从不出版今人的作品,除了单老的《一勺吟》。偌大的中国,人才济济、摩肩接踵,编辑却看中了单老的《一勺吟》,分量之重可想而知。《一勺吟》奠定了单老在诗坛的地位。著名作家丁玲曾有“一本书主义”,说人生有一本代表作足矣。单老的《一勺吟》奠定了单老在中国当代诗坛的地位,观而仰止、大家大家!《中国当代诗坛史》上应该浓墨重彩地写上单老的《一勺吟》,奇文共观赏么。
二、综观林散之先生弟子众多,但诗、书、画俱能者惟有单人耘先生一人也。林老的弟子有的书法见长、有人绘画出众,而全能者只有单老一人,这是毫无疑问的。惊讶惊讶!“梅花香自苦寒来”,惊讶之余,我以为,如果单老不花多年的心血,不坐多年的冷板凳,不牺牲自己“休闲”的时间、不费一番苦功夫,又岂能有如此辉煌?!当我们看到人们对待现在的单老一片喝彩声、赞美不断时,这其中亦包含了单老含辛茹苦、几十年如一日的心血呀!谁知其中味?酸、甜、苦、辣、咸。
三、单老的诗词意境深远、旋律优美,从不无病呻吟与矫揉做作,均为有感而发。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从喷泉涌出来的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诗,是最凝练的语言。“言,心声也。”一个人,心中有喜怒哀乐之情,必欲倾吐出来。故白居易有云:“诗者,根情。”遍诵单老诗词选读一百六十余首,更深信不疑,诗的核心是一个“情”字。古人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农夫心内如煮汤,公子王孙把扇摇”,单老则吟出“一犁养活半城人”,一言九鼎,在传统的基础上有继承并有创新。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博大精深,读了单老的诗词选读,相信此言之正确也。
生活是创造的源泉,单老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在诗书画各个领域中都开拓了一条从生活中来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对中国文化的后学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单老“文革”时,因写诗作画惨遭批判,全家下放农村,命运可谓苦矣,但他不管身处逆境、顺境,都能潜心翰墨、吟诗作画、不改初衷,眼前大事小事,萦绕于怀,情不能自己,每每灯下命笔,以诗记述。《单人耘诗词选读》,是单老个人历史的真实反映,也是他个人不断奋斗进取的真实写照。是他的家乡——江浦人民把他作为继林散之之后的又一文化瑰宝。他的《选读》,更是对家乡江浦及第二故乡涟水与他的母校南农大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他的《选读》,是他个人不断奋斗进取的真实写照。有些诗歌虽然通俗,但它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人生就是奋斗。
我把单老的诗词作为“补品”来享受,是可以使我延年益寿。
综观他的诗词,有婉约、有浪漫、有写实、有伟岸,目睹祖国的山山水水,生活中的人情,亲情、友情、爱情,触景生情,他是有心人,他都用诗词记录下来。大地是诗人的母亲,没有刘桥这段与农民唇齿相依、朝夕相处、同劳动同欢乐的生活经历,恐怕他是很难写出这些动人的、优美的“刘桥”好诗来的!
刘桥的一草一木,路、瓜、人,不起眼的小事,由于诗人敏锐细致的观察,加之有炉火纯青的文学功底与素养,诗人都表现得栩栩如生、堪称经典、可以传世。我亦生活在诗人的第二故乡涟水,诗人笔底下的刘桥人与事我都亲眼目睹过,有这段生活经历,但苦于自己学 养不足、天生缺钙,写不出来诗人这样激情又浪漫:“柳眼花须争欲笑,铁牛来谱斗天图”、“师承忽忆江村路,最爱书成墨未干”、“胸中丘壑原非旧,笔底乾坤近更宽”的诗句,读了单老的诗词选读,自己更觉汗颜,羞愧难当。
苏北大平原上的一个小村庄——刘桥,这样美的场景,被诗人牢牢抓住了,他的笔底流淌出诱人的乐章,有着温雅与恬静、深邃与幽远、充实与和谐。我以为,昆山的周庄,因著名画家陈逸飞的油画《双桥》,张家界的山水,因吴冠中的大作而备受世人瞩目,我们苏北的刘桥亦必因著名诗人、书画家单人耘老先生的佳作而闻名与辉煌!我总有这样的预感和直觉:单老的作品也一定能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在当下,有如此深厚学养与内在修为的书画家似已不多。
1954年,诗人在省级机关受到不公正待遇,被开除公职,失去工作。1968年被下乡到农村劳动,之后便是丧母之痛,一连串的打击,苦难的生活,没有压倒诗人的信念,不幸的岁月,也没有打倒诗人的坚强。诗人像冬天里的一枝梅,像冰雪中的一棵青松,“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人皆可为尧舜,但不只要有其心,更要有其行。
象征的品位是文学最高水准。当下的文学缺少一种血泪文字,写生活、写生命、写情感,然后上升到象征的品位。是大才还是小才,是文学还是非文学,是有学养还是没有学养的重要区别;诵读单老的诗词选读,感到单老达到了文学的品位,他用自己的诗歌践行着、捍卫着诗歌的神圣。
诗人早期创作的诗歌,有两个显著特点,一个是追求一种崇高朴实的美。这种美,诗人并没有从重大的事件中撷取,也没有从英雄人物中截取,而是从平凡的生活,寻常的百姓中,寻找不平凡,挖取不寻常。其《农夫》诗中的“谁使农夫饥饿甚,一犁养活半城人”最富有代表性。另一个是充满忧患意识。其中,《题虎》与《战马咏》最具有说服力,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诗人忧民族之忧、想民族之想。诗人中晚期创作的诗歌,同样,也有两个显著特点,一个是忧农爱农思想之美,另一个是人情之美。
他的诗歌始终承传着中国传统诗歌“诗言志”、“诗缘情”的审美观,承传着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根”式思想,并以其丰富的想象,深刻的哲思,慷慨雄放,深沉悲壮,言理想则的情感力量与人格力量,创造出雄伟壮丽的史诗般的生活画卷。在句式结构上以一种曲折繁复独特的诗歌样式及融叙事、议论、想象、象征等艺术手法,实现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一次华美的转身和完美的复活。这种华美的转身和完美的复活,流淌着一种真、善、美的元素。这种元素,即是人类生存的一种良知,一种道义,一种怜悯、一种人文关怀,一种人性之美。这种美,使单老的诗歌插上了翅膀,翱翔在茫茫的宇宙空间和浩瀚的人类心灵。或许,这就是单老诗词的价值所在,意义所在吧。单老的诗词以其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获得了专家们的认可,亦受到广大文学爱好者、青少年们的欢迎。正因为他的作品产生如此大的社会效应,从而引起文学史家的关注,重视和好评,足可载入中国文学史册。前不久,《中华书画家》又先后两期隆重推出单老不同时期的诗词十首和书画作品十二幅,《中华书画家》系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主办的权威性刊物,这个刊物能不惜版面,登载单老的诗书画作品,诗人单老是江苏的光荣,南农大的光荣,第二故乡涟水的光荣,中国诗坛文坛的光荣,更是家乡浦口的光荣。单老的诗歌美是多角度、多层次、多元化、立体化的。诵读《选读》,诗人爱国、爱乡、爱农、爱亲人、爱文化之情跃然纸上。诗人是性情中人。
下面笔者从情感美、意境美、通俗美几方面浅谈单老诗歌的美学思想与内涵。
(一)人性的情感美
陆机在《文赋》中说:“文以情而绮丽。”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说:“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于情性。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因此,诗歌是把情思融进物象,借助联想、想象等诸多艺术手段“去创造一种内心情感和思想的诗性世界。”(黑格尔《美学》第三卷)
“高粱穗簇珊瑚紫,晚稻镰开琥珀黄。
万斛千车凝汗水,从来茧手胜华章。”
这是一首最有典型意义的爱农诗,单老用最美的词语,形象来颂美农民,颂美劳动果实。此诗对农民劳动礼赞,至高至诚,有经典意义。论其诗我们亦同时感受到诗人虽历经磨难,对人生依然充满信心,对生活依然充满着热爱。还有《村雨》中的“听雨潺潺原上村,无穷诗意动黄昏”更是诗人热爱农村、热爱农民的情感爆发与吐露。《点绛唇·刘桥老农颂》把刘桥老农的形象刻划的非常到位、成功,其境,其景,其人,其行动,历历如绘。诗人与老农的感情多么融合,亲如一家。诗人虽是一位高级知识分子,满腹经纶,但他没有小看与鄙视面对黄土背朝天、满身泥巴的老农,反之与老农情投意合、如同一家、亲密无间,表达了诗人对老农的爱戴之情、敬仰之情。从这首颂中,我们再一次感受到诗人驾驶人性壮美的诗歌创造力,和直攫思想之珠的睿智。熔人文意境与民间意趣、文人气质与农民情感为一炉,创造出单纯而朴、平直而刚、鲜活而趣的艺术风格。
(二)语言的通俗美
诗歌语言的通俗性及其强大的生命力可以追溯到盛唐诗人李白。李白是时代的骄子、盛世的歌手。他的诗歌以蓬勃的浪漫气质表现出无限生机,成为盛唐之春的杰出代表,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初唐以来诗歌革新的历史使命。他的诗篇之所以能流芳百世经久不衰,就是因为他那自然流畅、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用他自己的诗句来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有很多诗篇的用语就是直接从乐府民歌中点化而来的,如《静夜思》系从《子夜秋歌》“秋风入窗里”一篇化出;还有许多视角,虽然不是直接由民歌改造而来,却在语言风格上保持了-率真自然、明朗流转的风格,深有民歌韵昧。综观单老诗词选读,我们发现他的诗歌语言大多通俗易懂、朴实无华、自然流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因此才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才能流传下去,经久不衰。“何处风光好,江南燕子矶?”明白如话。我以为,诗歌要写得让人民群众都能看的懂、读的懂、记得住方为成功,单老的诗歌做到了这一点,真正是“李大妈高兴、张教授喜欢”,雅俗共赏。他的诗,就像一道自由流淌的小溪,该蜿蜒时蜿蜒,窄时窄,阔时阔,而不是像灌溉的渠沟一样必须直通目的地,亦不必如古时宫廷里供观赏的故意曲水流觞的矫揉造作。
因此,诗歌创作要尽量少一些晦涩难懂、故作高深的语言,而应该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多创作出一些让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易懂、自然流畅、朴实无华、韵律分明、朗朗上口的佳句来。
(三)诗歌的意境美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写到:“诗有三境。一日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像,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日意境: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单老先生的诗,善于以自己独特的生命的体验,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诗歌独特的意境美,如诗人的《黄山杂咏》、《当涂作》、《农夫》、《水龙吟》等诗词都是体现在形象美与诗歌的语言美上。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诗歌的语言在文学语言中更是富有表现力。我们看到诗人诗歌语言的形象美、凝练美、音乐美。诗人的人生虽历经磨难,但从不气馁,从不悲伤,对生活仍旧充满热爱,对未来仍旧充满着向往之情。他从诗歌的语言出发,带着生命的历程、情感、思想,以独特的审美观点塑造美的时间、空间、环境,通过形状、色彩、质感等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在诗歌的节奏、韵律、均衡、意象、意境、叙述等形式中完成了一次美的践行,美的日出,美的升华,美的凯旋,从而实现了诗歌建筑的奇异美。“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亦如此,既表达个体经验、情态,也合乎群体的脉动,时事的波澜。诗人单老先生用朴素明白的语言,表达出了深厚真挚的感情。细观全诗集,它既没有什么“奇僻之思”,也没有什么“惊险之句”,然而“跋之而源不穷,咀之而味愈长”,浅显之中见真情,正看出诗人的高度艺术修养。我用“三心二意”来形容单老的诗词:一是童心;二是爱心,爱农民、爱师生、爱社会、爱丹青、爱翰墨;三是良心,说的是诗人心里话,有感而发,忧国忧民,爱农爱人间。二意就是:诗意与情意。在他诗词选读里随处可见,洋溢在字里行间之中。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年已八旬有余的诗人书画家单老每天仍坚持临池用功、吟诗作画、舞文弄墨、乐在其中、笔耕不辍,可谓生命不息,耕耘不止。这种对艺术孜孜以求的精神,难道不是我们晚辈学习的榜样与楷模么?
最后,衷心地愿诗人、书画家,在贡献余热,老有所为的同时,也能留点时间与空间给自己。老人需要创造生活更需要享受生活。祝愿单老健康快乐,艺术青春永驻!最后,笔者以一首打油诗赠送给单老,作为此篇拙文的结尾语,弄斧必到班门嘛!
白发犹存报国心,无言桃李笑晴阴。
平生一管山河笔,尺幅丹青鉴古今。
(作者任职于江苏省涟水县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