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虎立高岗,飞泉落九霄,怒吼百兽惊,咆哮千山摇。”

这是一位真挚的诗人12岁时写虎的一首诗,他就是诗人兼书画家单人耘。1926年生于江苏江浦。他是中国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副研究员。系中国诗词学会会员、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其诗词书画创作上的成就与贡献被录入《中国大百科专家人物传集》。时值虎年,我们读了单师作于1938年的这首小诗,倍感亲切。

初识单师 相见恨晚

我认识单人耘师,纯属一个偶然的机会。大约十年前的一天,我俩一起观赏外地一位年轻画家的展出,画家设宴款待。我与单师似有缘,虽是初识却一见如故,我俩谈天说地,谈诗谈书,谈为人为文,无所不谈,十分相得。“人逢知己千杯少”,这次酒喝得不多,话却谈得不少,彼此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我俩交换名片时,单师发现我名片上有个笔名叫“五友”,甚感兴趣。这是三十年代扬州中学毕业的一位老新闻工作者,我尊敬的一位师友为我取的,名片上用了他的亲笔字,这个笔名的意思是“与梅、兰、竹、菊、松为友”。你有梅的高洁、兰的幽香、竹的虚心、菊的傲霜、松的坚贞,我们可以做朋友;你如缺乏这样的品质,而你心向往之,我们也可做朋友。那么我自己呢?缺乏这样的品质,但我心向往之。我可以作为对方这样五位朋友之一。朋友的友谊是特别珍贵的。“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患难识知己”,我们新闻工作者更是如此,有句行话:一个新闻工作者最大的财富是朋友,朋友越多,财富越多。

单师当即慨然允诺,要为我作一幅画,叫《五友图》,我喜出望外。大约一个多星期,单师打电话请我去南京中央门外安乐村取画。我到了单师家,展画细读,爱不释手。画面上梅、兰、竹、菊、松错落有致,笔调和谐,他还给每个“友”赋诗一首,如写给竹友的是“竹能虚心是我师,竹有劲节真吾友。虚心劲节叶青青,质朴无华交可久……”,画的左边还用我的名字作了一幅勉励我的对子。此图真可谓精心之作。

事隔三年,单师在他工作多年的南农大举办个人诗书画展。他向我借这幅画展出,因为一个画家要创作一幅画是不容易的,精品尤其难得,而且一幅好画是在特定的环境心境下创作的,往往再要创作第二幅同样佳作几乎不可能。《兰亭序》正是如此。单师借展后,展出一结束,即还给了我,说我是这幅画的主人。现在这幅画成了我所有藏品中最珍贵的一幅。论艺赠画中显着文人雅士的真诚、潇洒豪放,这就是单师的风格。

林老诗词 谁是传人

林散之生前常提及他的书法,人们都说他的书法好,林老自己却说书诗画他都爱,而且以诗为佳,他是个“视诗为生命”的人。

林老是大书家,当代著名草圣,就金陵而言,自称林老弟子的人不下五六十人,况且有的书法确实有功力,几可乱真,但可称得上林老诗词的传人则风毛麟角,谁是林老诗词传人?我看当之无愧——单人耘师是一位。如果有人超过单师,我当观念更新,另投一票。

1997年6月,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的单人耘诗词选《一勺吟》,这是近年来我见到的由该书局出版的一本很精美的诗词集。这本诗词集,是从单师五十多年来创作的几千首诗词中精选出来的900首诗词。单师从孩提时就爱好诗词,抗战时期,在乌江林散之先生门下就读,相当用功,悟性又好,深得林师厚爱。《一勺吟》中就有《题画呈林散之先生》、《忆江上草堂》、《读江上诗存》等二十首之多,可见师生情谊之笃。

如《读(江上诗存)》:“我爱散翁诗,恬吟密咏之。烟岚五岳远,风雨一灯迟。斑驳秋花媚,清湛古镜奇。江南有新稿,惕励耐人思。” (林散之先生家住乌江江上村,其诗集名《江上诗存》)。《原上庐题画怀江上叟》:“插队安家小堰南,几番汗水注微澜。胸中丘壑原非旧,笔底乾坤近更宽。秋碧春红蔬半亩,风生云涌思千端。师承忽忆江村路,最爱诗成墨未乾。”《忆江上村》十首录二:“花木葱茏忆草堂,浸沉书卷味深长。一从窥得荆关闭,涂抹蹉跎鬓欲苍。”“折股未能钗似铁,书沙犹识笔如锥。散公语带春风力,烂漫江村花正飞。”

从引用的这几首诗中完全可以看出单师对林老的赤诚敬爱之情,看出他俩师生之间融合无间、沆瀣濡沫的传统美德。

单师1951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工作后从不间断创作。七十年代下放苏北农村,仍吟哦不辍,人称“诗痴”,他自己自号“痴人独爱古人诗,又向书坊拜退之”。“痴人曾以诗为业,原上躬耕辍亦难”。《一勺吟》中有相当一部分诗写出了他与农民群众的深厚感情。1971年《学锄》诗曰:“掌握锄头柄,方知稼穑难,身经春雨湿,心共社员丹。耘草肝肠辣,壅禾畦径宽,此中有真谛,不独为盘餐。”,1974年《刘桥作》诗曰:“高粱穗簇珊瑚紫,晚稻镰开琥珀黄。万斛千车凝汗水,从来茧手胜华章。”“中满老爹来看场,愈觉满场秋风香。我愿此身化黍稷,再打千堆万担粮。”

六合张惟祖先生概括单师《一勺吟》有“三大特色”:一为情真意挚,有为而发。艺术评论家蔡若虹先生称单诗“情文并茂,完全反掉了无病呻吟的旧习气”。二为功力扎实,用古而不泥古。守格律而融口语,冶众长而有新意。南京大学程千帆教授赏其诗“造语秀拔,迥不犹人”。四川大学缪钺教授赞其诗“功力深厚,气韵清疏。当今诗坛,殊不多见”。三是内容广泛,题材多样,意境清远,戛戛独造。淮阴师专于北山先生称单诗为“人耘体”,不让宋之杨诚斋。我以为这几点是很恰切的。

诗词要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单人耘师诗词正有此特点。其现实主义是很明显的,他的诗词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黄山》、《灵岩》、《九溪》等诗歌颂了锦绣河山,皆清新可读。他咏及自身园丁生活亦细腻感人。他历坎坷而旷达,藉吟诗以自砺,下放农村,挚爱农民,许多诗词陶冶了自身的思想情操。浪漫主义也浪漫得可以,颇有昂首天外不可一世的气概,请看《当涂作》(12首录二):“我与李太白,爱月是本性。但得弯弯镰,不必团团镜。”“君邀明月醉,我邀明月睡。一睡胜千醉,秋星万点媚。”

谆谆善诱 难忘诗教

诗为心声,是浓缩的人生。我平生虽不会写诗,却很爱读诗。有时做出一首诗,总不上规矩,不合平仄。

我有时把不像样的东西拿出来向单师请教。他总是非常耐心地带我改正,“改诗更比写诗难”(林散之句),改诗是件不容易的事。可对单师来讲,改诗是乐事。他改诗有几个原则:一是原有好句尽量保留;二是平仄、韵脚不准的改正;三是内容不健康的纠正;四是不强加于人,尽量同原作者商讨,使之心悦诚服。我1994年7月21日,59岁虚龄时上了黄山天都峰,时值大暑,酷热异常,在天都峰吟成四句诗:“赖余日日爬楼功,今朝险攀天都峰,了却十八年前梦,鲫鱼背上乘凉风。”此诗前两句单师为我调准了平仄,改为“爬楼日日有恒功,今我险攀天都峰”,第三句平仄不准,但我偏爱,有特指,所以保留着,因18年前我上过黄山,攀过莲花峰,但未上“天都”,成了一憾。游黄山有此一说,“不上天都峰,等于一场空。”这次上去了,补此一憾。第四句改了一个字,“乘”字改为“啸”字,显得更洒脱些了。

有时我还通过电话向单师求教,帮我解决难点,他也总是热诚地与我在电话中推敲,丝毫不苟,兴趣盎然。

现在,让我用单师赠我的三首诗作结,当我有朝一日能和他这三首诗的时候,我会相信自己是进步了。他寄给我的三首诗还附有一封短信,信曰:“日前在你处说诗、改诗,甚有趣味,既满足你多年爱诗虚心好学的愿望,也满足了我好说诗、好改诗、好通过诗与人结为挚友、诤友的习惯——我们已成为诗友、挚友而且能成为诤友的,非常高兴。人生难得一知己,我又获得了你这位淳朴悫实的知己了。归来,感奋不已,夜不能寐,作了三首诗给你,才能平静,我就是这样一个‘诗痴’。现附上请赏析。”

     赠勺友

君果欲学诗,当受诗感染。

千家诗繁丽,一勺亦匪浅。

昨日楼头谈,实已坠诗网。

爬梯有恒功,天都攀绝巘。

萦思十八年,一朝得高眄。

升高必自迩,芜语则须剪。

立意迈流俗,风光在偃蹇。

非以警世人,旨在自劝勉。

 

君果欲学诗,请以我为友。

作诗求美善,亦不避陋丑。

万物土中生,大地矜万有。

昨日楼头谈,尔我并肩肘。

改字如改弦,张弦靠君手。

质朴是真美,造词必重厚。

莫耽锦绣谷,当立含鄱口。

云气倏往来,青山兀不走。

 

君果欲学诗,心诚诗自至。

无往而非诗,诗者情所寄。

昨日楼头谭,君能解诗味。

炯耀如繁星,春水澹愈媚。

其语似已出,交融不我悖。

栩栩即成篇,不贵而自贵。

楼外白云高,山中树木蔚。

市廛容膝居,诗思涌不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