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人耘教授现年85岁,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九三学社社员、江苏省诗词学会顾问、林散之研究会理事、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会员。其著作除《一勺吟》诗词选集外,还有《单人耘诗书画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版)、《中国历代咏农诗选》。他诗书画全能,尤以诗词见长。童年受教于外祖父,又拜师林散之学画学诗,耳提面命,深受濡染。1946年,他高中毕业后考入金陵大学,学农科。1969年一家从南京浦口下放苏北涟水东胡集刘桥,客居六年,与当地群众结下深厚感情,也爱上这里的一草一木。当年的下放改造,多数人其身体上和精神上有双重的痛苦,而单先生随遇而安,苦乐年华,其乐融融,如同摘仙的诗人,乡村的烟火味和劳动艰辛,与千古流传下来的悯农诗篇,如一剂合成的中草药,医疗和滋润诗人慈悲的心灵,触发他的灵感,时发诗兴,诗如泉涌,写出一首又一首好诗好词。

黄叶如花照眼,天际白云舒卷。送客出刘桥,更爱芦塘清浅。指点,指点,平旷何输奇险!

——《如梦令•刘桥(1972年)》

作者在送客出村时,村头一株银杏树,秋日金灿灿的黄叶如同春天的花一样鲜丽照眼,闪着金光,“照眼”两字很醒目。树的上空,飘荡着片片白云的蓝天。“舒卷”两字把天空静静的白云写得有动态了,色彩鲜明、调子轻快,“更爱芦塘清浅”。一个“更”字,显示了中国古典诗词用字简炼之美。一幅美丽可爱的清秋图,一首苏北深秋景色的小词,读来如啖生梨、如饮清茗。作者与客人大概都是客居他乡的人吧,在指点秋色时,不约而同地赞叹客居地:谁说无山不美,平旷并不逊于奇险。意在言外,还有历史环境下的语境,青山何处无芳草。

平生爱此重阳节,到了农家,离了京华。月映门前芦荻花。桥东红芋桥西豆,运了千车,又运千车。万里平原秋色佳。

《采桑子•重阳(1970年)》

他记下远离城市后度过他最难忘的重阳节。一月当空,映照着门前的芦荻花,好一幅美妙的重阳夜景。词上阕写秋色夜景,下阕写红芋丰收,大豆丰收。作者亲睹苏北大平原的丰收景象,于是欣然以“万里平原秋色佳”赞颂之。有诗道同仁这样点评:“上阕当同杜甫‘秋兴’八首之三并读,下阕有寓人民事业无穷,前途无限美好之意”。

刘桥不仅是景美,人也可亲。记于1973年秋夜与老农刘中满老爹看场的五首《刘桥作》:

秋云欲暮月初黄,风过刘桥谷穗香。

七十老爹真可敬,不辞辛苦又扬场。

我向老爹学扬场,金黄谷粒汗凝香。

手中不懈仓中满,杂念私心一扫光。

年年颗粒总归仓,此日更须“广积粮”。

几度场边勤拾取,一双茧手带泥香。

高粱穗簇珊瑚紫,晚稻镰开琥珀黄。

万斛千车凝汗水,从来茧手胜华章。

中满老爹来看场,愈觉满场秋风香。

我愿此身化黍稷,再打千堆万担粮。

这一组诗写老农珍惜粮食,颗粒归仓的好品质,也写出作者自己受到的“再教育”。语句通俗明白,写作上颇有特色,色彩明丽,形象丰满,“茧手胜华章”五字将深深刻在读者心上。有人评赞这组诗是单人耘和夫人孙淑娟两位老师到农村劳动锻炼、学习的主题歌。单老非常满意自己用地道的词语,道出了“劳动创造文化”的真谛。此诗对农民劳动的礼赞,至高至诚。

单人耘教授性情豁达,热爱生活,在下放乡村地,不因地偏而感寂寞,皆因心境使然。居在乡间也有多彩生活。

与邻村花园大队的别直庵老画师交往让他津津乐道,并诗兴大发。其时别画师已八十多岁。早年在扬州裱画,亦能画。作者一再赠诗给这位老人,试读《重赠别直庵老画师•五首》:

一路春风到别庄,河泥黝黑菜花黄。

不须展看村翁画,为爱社员汗水香。

作者到别直庵老画师的村庄。“一路春风”大有“他乡遇故知”之悦。途中看到社员们正在挖取黝黑的河泥作肥料,田里的菜花盛开,一片金黄。作者原是为看别直庵的画而来的,而后两句却说,村翁的画(指别老的画)暂时不看了,途中社员们流汗溢香的劳动场景就是最美的一幅画啊。诗人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才会发现生活中的美。

八六高龄老画师,画仙画佛画松枝。

而今淮北风光好,要画干群春种时。

当风吴带翁能画,出水曹衣我岂谙?

此日创新须革旧,安东艺术好同探。

烟岚涂抹忆童年,墨守成规究可怜。

我欲因之重学习,平原风貌画当前。

这三首为具体谈艺的诗,别老画师技艺超群,题材广泛,能画仙画佛画山水。但诗人以为缺乏时代色彩,因此建议重新学习笔墨,力促创新,以表现当前农村的春耕春种的劳动场景。这观点显然有受60年代名震一时的“笔墨当随时代”的金陵画派影响,更有文革中“左”的文艺理论影响。艺术贵在创新没错,但从诗中看否定多于肯定,恐非诗人心中之言,看得出诗人是全心全意接受再教育,力争跟上当时的形势。是非无需辩否,但诗人的真诚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难为可贵。

矍铄乡村一画翁,交谈看字耳全聋。

裱帧园艺谁继承,笑指儿孙爱务农。

作者对这位老人的装裱和制作盆景的技艺传承十分关心。这位乡村老画翁虽精神健旺,但还是老了,耳朵聋了,装裱字画和作盆景的传统技艺由谁继承?在革文化命的年代,这个问题谁能回答上?别画师只好自嘲,幽他一默,不说没有人继承他的技艺,却说儿孙们都爱种庄稼。劳动固然光荣,文化难道是多余的累赘,一个“笑”字,妙,大白话,这是苦恼人的笑,辛酸的笑,虽然不论时政,但诗句中还是留下历史的疑惑和惆怅,忠实的诗人为后人保存了当时真实的生活和思想,也看出诗人温柔敦厚,虔诚地追随时代的心情。同时,还具体地描绘了一位艺术造诣很高的民间画师,可惜,我们地方至今对别老画师还不甚了解。

记录当时生活状况的还有《菩萨蛮•过小堰练兵场》的“连阡接陌苕花紫,蜜蜂蝴蝶翩翩舞……麦垛垒金山,今朝中几环?”小中见大,从一个侧面民兵训练,写出了苏北“村村农事急,‘劳武’书墙壁”。小堰应为小埝,是个村名。风光,人物,词写得有情趣有美感,精致,富有文采。

诗人注意从生活中的平凡事中发现耐人寻味、启迪人生的哲理。在《陌上逢刘宝爷》中我们欣喜地品读诗人的睿智:

黍麦青青原上春,刘桥朝雨浥轻尘。

信知百事雍容好,缓步应师牵牯人。

刘宝爷年轻时,撩泥潭,其右臂折残。生产队耕牛受阉后,须人牵之行走三昼夜不停,刀口始愈。刘宝爷臂虽残,却有耐心。作者在“浥轻尘”的早晨遇到了刘宝爷,牵着被阉的小牯牛在洁净清爽的田间小路上缓行。此情此景,作者感受颇深:人们对待任何事情,都要像这位牵牛人从容不迫、雍容大度、不急不躁,能包容一切,这是对待世间遇到不满意的事的态度,这也是小我的无奈,何尝又不是作者面对无法理解的时代,此时此地的心态。

1975年诗人回城到南京后,还常思念刘桥,每忆起那里的人和农事,乃至四时气候转换,便魂牵梦萦,终生难忘。他写了在六十五首抒发自己对第二故乡的情怀。《忆刘桥》是一幅七十年代苏北农村生活的全景式长卷,如此深入全面地描写乡村的风俗画,在诗史上是否是创先?暂时不议,我们还是欣赏几首:

我忆刘桥路,秋来黍稷香。

战斗农歌好,原上白云忙。

诗人在此篇的第一首诗中,用“黍稷香”、“白云忙”绘出了一幅歌颂农村生产丰收的热烈景象。农民为丰收劳作忙碌,连天上的白云也被带动起来,农民忙,白云也忙,人走,就好像白云也走,想像丰富。刘桥路,也可说是诗人的人生道路。作为一名知识分子,被赶下讲坛,全家被下放劳动,却没有为此懊恼,而是积极参加劳动锻炼,与农民打成一片,感悟人生,哪有什么小资情调可哀叹,把自己融入农民中,全身心融入劳动的喜悦中,难为可贵。

我忆刘桥麦,青青覆垅密。

一雨齐伸腰,社员喜洋溢。

诗人记得每年春分时节,麦苗得春雨滋润,拔节旺长,想到社员们盼望丰收的喜悦。下笔也轻松,“一雨齐伸腰”,十分形象拟人化的写法。“伸腰”,是诗人在刘桥学到的社员们把麦苗拔节说成“麦子撑腰了”的生动语言。这是作者向劳动人民学习言语,留心农事生产的一例。

我忆刘桥豆,丛丛出稖行。

封阴锄不动,挂荚待金黄。

作者回忆刘桥黄豆与玉米间种,生长茂盛的景象。当地称玉米为稖头(棒头),当玉米黄豆已经封行,黄豆挂荚,玉米结棒,农民不便也不必中耕锄草,只需要加强管理,等待丰收。当地农民把黄豆结荚称为“挂牌”,诗人写为“挂荚”,既是平仄的需要,也是对农作一定生长时间的更形象的通称。农民群众的语言是丰富、生动的,也充分证明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我忆刘桥冬,社房响霜钟。

两儿齐起来,队长喊上工。

我忆刘桥霜,原野展银装。

凌寒拾粪人,挎臂有浅筐。

冬天,是农村休闲之时。人民公社化以后,农村的冬闲变成了冬忙,农民在冬天也要上工干活,而且上工的时间很早。太阳未出,队长就敲响霜钟,沿村喊社员上工了。大人要上工,少儿也得跟着大人一齐起来上工,趣味盎然,也仿佛看到两小儿的憨态可掬。还有早上拾粪的小景,这纪实的小诗,生活气息极浓,读来很有趣味.

我忆刘桥牛,三五系社房。

反刍讷不语,要待春耕忙。

诗人赞美牛,实是赞美人像耕牛那样,辛苦一年又一年,默默耕耘贡献,也是诗人表达自己“俯首甘为孺子牛”、“为民服务”、“以农为师”的心情。“反刍讷不语”一句,拟人化,很形象。明白如话,音调响亮。如历其境,如闻其声。

单老到刘桥务农数年,与农民相处融洽,感情深厚。刘桥的路、牛、麦、黍稷、豆、瓜、酒、竹、花、草、冬、霜、雪、灶等等,无不收及,无不凝聚着诗人的真挚感情,他对刘桥老农的形象精心塑造,对一个村庄如此地精雕细琢,一唱三咏,反映刘桥题材的作品既多且精,《忆刘桥》(六十五首录十八首);词有《点绛唇•老农》、《如梦令•刘桥》、《水龙吟•梦刘桥略用东坡小舟横截韵》等;另有不标明刘桥字样的作品,如《仿王荆公六言》等,有百首之多。其作品思想淳朴,真诚、细腻,十分感人。精美清醇,媲美宋词,也为中华悯农诗库增添新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