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东,童卫路上,一个老式住宅小区里,85岁的单人耘先生独居一处。墙上字画,架上图书,桌上纸墨,凸显出老人丰盈的精神世界。
单先生是农史学者,诗书画全能,尤以旧体诗词闻名。他的旧体诗大多取材于农村、农业与农民,从15岁写出第一首“爱农诗”,至今仍时有吟哦,前后达60年之久。
少年时代的单人耘应被称为“少爷”,他出身于一户开明地主家庭。
那年夏天,他和母亲下田收租。农忙时分,佃户一家都在田里劳作,母亲帮着佃户烧水煮饭,单人耘也帮忙带佃户的小孩。但他心里不安,于是问母亲,为何田主能“闲坐等收租”?
母亲说:“是不应该吃佃户家的粮。你出去读书,早点离开家吧。”少年单人耘以一颗纯真善良的心,体会到了农户的艰辛。
15岁那年,他做了一首诗,取名《农夫》,诗曰:“烟蓑雨笠不离身,早起迟眠历苦辛。谁使农夫饥饿甚?一犁养活半城人。”让人击节称叹。
那时,他刚读了郑板桥的家书“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
如今,85岁的单人耘依旧嗜诗如命,杜甫说的“诗是吾家事”,对于他而言,是一个绝好的体现。
事实上,单人耘不仅擅长诗,他的书法和画也是一绝,13岁他师从书画大师林散之,习得恩师衣钵。
但有人问他,诗书画三样谁为佳?单人耘毫不犹豫:“诗!”
自己的大量诗句中,单人耘又认为,以“爱农诗”独树一帜。
单人耘的“爱农”情结,从少年时开始,延续至今。
而综观他的人生痕迹,也处处与“农”相关。
报考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自取别名“野农”;写民歌体《谢东仁翻身》……单人耘以诗言志,“爱农”情怀竟和诗词融成一体。
“文革”劫难中,单人耘失去藏书、藏画、工作,还失去了最疼爱的老母亲,1973年,他一家老小被下放至苏北涟水刘桥,本应是“人生低谷”的数年时光,他却甘之如饴,因为在农村,他重新找到了生活目标,“就像回到家一样”。
这期间,他和当地农民相处融洽,感情深厚,留下大批的“爱农诗”。
这些诗句,囊括了刘桥的一切,甚至这个地方的路、牛、麦、豆、瓜、酒……无不涉及,无不具有真挚感情。
“我忆刘桥路,秋来黍稷香。战斗农歌好,原上白云忙。”“我忆刘桥豆,丛丛出稖(玉米)行。封阴锄不动,挂荚待金黄。”“我忆刘桥牛,三五系就房。反刍讷不语,要待春耕忙”……
情到浓处,他还写道“万斛千车凝汗水,从来茧手胜华章”。
1975年,单人耘因落实政策回到南京,他对农村依依不舍,“师承忽忆江村路,最爱书成墨未干”。
但单人耘和农业的联系并没中断,他被调至南京农业大学的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担任《中国农史》编辑,自称是“报国难言老,尊农不辍耕”。
那些年,一直忙于工作的单人耘还常常牵挂着农村,有时去院子散步,他心有所思,便信口拈来:“扬墩枣花香,秧田绿也未?”
2011年,由南京浦口区政协编注他的诗选——《单人耘诗词选读》,被南京农业大学列为大学生素质教育丛书,面向全国推广。
“画是文人画,诗是爱国诗。字有书卷气,心有兴农志。”至今,已是耄耋之年的单人耘,依旧新作不断,爱农咏农之情,诗句中处处彰显。
人物简介:
单人耘,原名仁崟,南京江浦人,1926年出生,自幼习文作诗,13岁师从林散之,学画练习书法。
1946年考入金陵大学,毕业后分配在农林部门。1967年“文革”时被批,全家下放至苏北涟水农村。1975年全家回到南京,1983年被调至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担任《中国农史》编辑,至1987年退休。
1991年,南京农业大学为单人耘举办诗书画展,各方评价甚高。此后,他的诗歌在很多比赛上斩获不少奖项,1997年,中华书局选其诗999首,出版单人耘诗词选集《一勺吟》。2001年被聘为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